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吕氏春秋·先识览》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淫昏康乐,歌谣悲,其主不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注】,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注:肂(sì):棺柩暂葬路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B.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C.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D.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比在晋也”和“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B.“歌谣好悲,其主不知恶”和“敏而好学”(《论语》)中的“好”字含义相同。
    C.“而礼之”和“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礼”字含义不同。
    D.“则信尽矣”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屠黍认为天下诸侯中,晋国先灭亡是因为晋君不能听取臣子的劝谏,就是听到天象运行不符合规律、人事处理不符合道义造成百姓怨恨的信息也不以为然。

    B.周威公礼贤下士,多次询问屠黍关于国家的事情,认为屠黍是有道之人,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才,并废除了国家中很多苛刻的法令等。
C.白圭到中山国、齐国时,中山国和齐国的君主都挽留他,但他都坚决离开,原因是他认为这两个国家都出现了五种不好现象,国家必定灭亡。
    D.文章列举相关的事例,是证明有道者由于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必然灭亡而先离去,其目的在于从反面论证君主求贤、知贤、任贤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2)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答案:
10.D
11.D【解析】A.都可以翻译为“近来”。B.都可以翻译为“喜好、喜欢”。C.前者的含义是“礼遇、厚待”,后者的意思是“典礼礼仪,表示敬意、尊敬”,含义不同。D.前后两句中的“信”的含义都是“信义、信誉、信用”。
12.B【解析】“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错误。原文是“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意思是周威王听说自己的国家会在中山国灭亡后灭亡,就开始寻求人才等,屠黍此时没有给周威王建议。
13.(1)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的人。
(关键词“遗”“极言”“谀”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报应)。
(关键词“著”“害”“报更”翻译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晋国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晋君骄横并且没有遗德信义,于是带着晋国的图录和法典归附周国。周威公接见他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我近来在晋国,已经不敢直言劝谏了,只能以天象的异常、日月星辰的运行多不合规律的反常现象来向晋君示意,他却说:‘这有什么危害呢?’我又拿人事的处理大多不符合道义,百姓都烦闷怨恨的情况示意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呢?’我又拿邻国不归服,贤能的人不服从他的情况示意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像这样,就是不了解灭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中山国的习俗,以日为夜,夜以继日,以淫乱为安乐,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坚持问他,他回答说:“接着要灭亡的是您。”威公害怕了。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对他们以礼相待,得到史驎、赵骈,让他们做谏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威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上天给他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的人。”威公死了,暂殡九个月不得安葬,周国于是分裂为两个小国。所以有道之人的话,不可以不重视啊。
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报应)。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又到了齐国,齐国君主想要留他做官,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
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五尽。什么叫五尽呢?就是: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中山国、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恶行,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 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燕国,都没有什么益处,(都没有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那些能使国家生存的东西,而创造了灭亡的条件。


相关文言文练习
《吕氏春秋·察传》《说文解字》注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知接》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览·慎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贵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阳应造屋》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贵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次非杀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之《义赏》《用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齐宣王好射》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之君民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贵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博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国之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列精子高窥井》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阅读练习及答案
《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骄恣》阅读练习及答案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赞能》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知分》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骄恣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子之晋》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主夫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田婴善剂》阅读练习及答案
《去宥》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真行论·疑似》阅读练习及答案
《祁黄羊去私》阅读练习及答案
《正名》阅读练习及答案
《齐寇将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务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尊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仲秋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郈成子返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务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去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权勋》阅读练习及答案
《戎夷解衣》阅读练习及答案
《慎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君子之自行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