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 ) (2)相委而去( )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陈元方候袁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弧: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弱者抚之以仁/下车引之 B.久而益敬/多多益善
C.异世而出/异口同声 D.周公不师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0.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突出元方怎样的特点?
(2)结合甲、乙两文,简析元方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
6. 离开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7.(1)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
(2)中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的行为。8.D 9.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0.(1)语言描写,突出元方机智聪敏、善于辞令的特点。
(2)甲文中元方答语义正词严,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失信失礼,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乙文中元方答语含蓄委婉,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3)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引:拉,牵拉;
(4)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2)至:到;对:面对。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代词,均译为“他”;
B.均为副词,均译为“更加”;
C.均为形容词,均译为“不同”;
D.动词,学习/名词,老师;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曰”引出所说的话,在其后应断一处;“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均独立且完整表达句意;“何所履行”提出疑问;
故断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0.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元方机智聪敏、善于辞令;
根据【乙】文“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在袁公认为元方的父亲是学习了自己的为官之道时,元方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此事与周公、孔子虽生在不同时代行为却一致的事,来委婉说陈太丘并未效仿袁公,表现了元方机智聪敏、善于辞令。
(2)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形象;
根据【乙】文“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在袁公认为元方的父亲是学习了自己的为官之道时,元方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此事与周公、孔子虽生在不同时代行为却一致的事,来委婉说陈太丘并未效仿袁公,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保全双方颜面。
【点睛】【甲】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