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 待诏 宦者署。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 六艺 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谷梁 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歆略从成及丞相翟方进受,质问大义。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湛靖有谋,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过绝于人。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谷梁义。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 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曰: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 乞骸骨 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 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
(节选自《汉书·楚元王传》)
【 1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B.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C.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D. 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之随时听候诏令,优异者待诏于宦者署,以备顾问。
B. 六艺,六种儒家经书的统称,此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意思相同。
C. 谷梁,注解《春秋》的典籍,与公羊、左氏合称“春秋三传”,问世最早,汉时受到推崇。
D. 乞骸骨,简作乞骸,使骸骨得以归葬于故乡,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歆学识渊博,才能卓然。他通《诗》《书》,贯六艺,精数术,撰《七略》,校经传,被成、哀二帝器重。
B. 刘歆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研究《左传》时,他师从尹咸及丞相翟方进,并引用传文解释经典,独辟蹊径。
C. 刘歆治学严谨,坚持己见。他认为左氏比谷梁、公羊更能接近孑L子的意旨,连父亲也不能把观点强加于他。
D. 刘歆直言遭祸,图身自保。他因言辞得罪师丹等人请求离开朝廷,任河内太守时,又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
【 4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2)歆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
【答案】
【 1 】 C
【 2 】 C
【 3 】 D
【 4 】 (l)各位博士有的不肯与刘歆答辩,刘歆于是给太常博士发文书,责备他。
(2)刘歆因此触犯了掌权的大臣,被很多儒生诽谤,他担心被诛杀,便请求出京补任地方官吏。
【解析】
【 1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正确断句为:今圣上闵文学错乱,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欲以杜塞余道,非所望士君子也。
其中,“试左氏可立不”的“不”字与“立”字同属于“试”的内容,不能断开,排除 B 项;“欲以杜塞余道”的“余道”是“杜塞”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AD 项。
故选 C 。
【 2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谷梁“问世最早”错,原文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可见《谷梁传》问世并非最早。
故选 C 。
【 3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请求徙守五原以避祸”错,原文是“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以避祸”文中无此意。
故选 D 。
【 4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 )或,有的;置对,答辩;因,于是;责让,责备。( 2 )由是,因此;忤,触犯;讪,诽谤;出,出京。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歆字子骏,年轻的时候因为精通《诗经》《尚书》,擅长写文章被汉成帝召见,在官府等待诏令,官任黄门郎。河平年间,奉旨与父亲刘向主持校勘皇家书籍,讲解《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书的注解,对于诸子学说、诗赋、算数、医术,没有他所尚未研究到的。汉哀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大司马王莽举荐刘歆作为皇家宗室的才华与品行,官任侍中太中大夫,又升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常常受到皇帝的宠信。并且主持讲解《五经》的工作,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刘歆搜集了有关六艺的丛书,并替它们分类,写成了一部书名为《七略》。刘歆和刘向开始都致力于研究《易》。汉宣帝时,朝廷命刘向讲授《春秋谷梁传》。十余年后,刘向已经对其熟习不过。到了刘歆校勘皇家书籍的时候,看见了古文(也就是篆书的)《春秋左氏传》,非常喜欢。当时的丞相史尹咸擅长研究《左传》,和刘歆共同校勘经书的注解。刘歆曾经跟从尹咸和丞相翟方进学习,(研究左传主张)问疑而质证经传的主旨。一开始的《左传》多是古字古言,研究者的注解只是训诂字义而已,到了刘歆研究《左传》,则引用左传的文字来解读春秋经,互相阐发主旨,从此字义、章节、句读、主旨才开始完备。同时,刘歆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沉着冷静而有谋略,他们父子都喜好研究古典,博闻强识,远超世人。刘歆认为左丘明的喜好与憎恶与圣人相同,曾经亲自见到了孔夫子,而《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公羊高、谷梁赤是在孔子亲授之七十二贤之后,依靠传闻而得知的圣人言论的和亲身见到的,它们的详尽程度不同。刘歆数次以此驳难刘向,刘向不能非难、反驳他的观点,然而仍然坚持《谷梁传》的主旨。汉哀帝令刘歆和《五经》博士讲解论述左传的大义,诸位博士都不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因此把左传这部书移交太常博士管理,责备那些五经博士。说:“圣上明确下诏,考察《左传》是否可以立于学官,派遣近臣奉旨执行命令,将以此辅助微弱的正统之学,与几位君子齐心协力,希望能将废弃的遗留下来的书籍传承不绝。如今就不是这样了,大家固步自封,不肯试行,企图阻塞我的道路,实在是君子所不能容忍的。”他的话很激进,诸位儒者都很怨恨他。当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因为刘歆移书上疏而深深地自责,希望能告老还乡。到了儒者师丹做大司空的时候,也大怒不已,上奏朝廷说刘歆破坏了旧的规章,非难毁弃了先帝所立下的典范。皇上说:“刘歆想要弘扬儒家之道,怎么能以为是非难和毁弃呢!”刘歆因此得罪了执政大臣,被众位大儒所讪谤,他害怕被杀,请求出任补官,任河内太守。因为皇家宗室不适合在三河以外的地区做官,改为镇守五原,后来又转为涿郡,一共做了三郡的太守。数年之后,因病免官,重新做官又做了安定属国的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