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孙思邈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彰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失则燕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憔槁。发乎面,动乎形。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故体有可愈之疾。”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
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
初,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孙处约尝以诸子见思邈曰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思邈曰:“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时思邈之孙溥尚未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徐州刺史。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译文:
孙思邈是京兆府华原县人,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擅长讲述老子和庄周的言论著作。北周(宇文王朝)的洛州总管独狐信见到年纪尚小的孙思邈,认为他不平凡,称赞说:“神童啊!只是才器过大恐怕难以被人任用吧!”等到孙思邈年长时,隐居在太白山。隋文帝杨坚在辅佐政事时,曾以国子博士的职务征召孙思邈,思邈没有应召,而且私下对人说:“五十年以后将有圣明的君主出现,我将要帮助他。”唐太宗执政初年,征召孙思邈到京都长安。当时思邈已经年老。然而,还是耳聪目明。太宗赞叹地说:“(这)是位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想让他做官,(孙思邈)又没有接受。唐高宗显庆年间,高宗再次征召孙思邈,任命他担任谏议大夫,他还是坚决推辞掉了。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自称有病要求回太白山。唐高宗赠送他良马,还把已废的鄱阳公主宅第给他居住。
孙思邈对于阴阳学、历法学、医药学没有不擅长的。孟诜、卢照邻等人都拜他为老师。当时,卢照邻患有恶疾,长期不能治愈。他曾经感慨地询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能治愈疾病,这是为什么?”孙思邈回答说:“人的四肢和五脏六腑,一动一静,呼吸往来,流动运行成为荣气和卫气,表现为气色,发出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变化规律,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如果阴阳失调或者阴阳不交就会郁蒸发生热病或者产生寒症;血气聚结就成为肿瘤,下陷成为毒疮;气血上冲就气喘短促,气血枯竭人就会变得枯焦;发生在面部,表现在形体上。高明的医家善于用药物和砭石来疏导,用针灸来救治,因此,人的身体有能够洽愈的疾病。”
卢照邻说:“人养生的方法是怎么一回事?”孙思邈回答:“心为五脏六腑的大王,君主崇尚谦恭谨慎,因此要小心;胆为五脏六腑之将,把处事果敢决断作为任务,所以要大胆。高尚的人性情沉静,好像地的形象,因此,要求品行端方正直;聪明人的举动行止,就好像天体运行的形象,所以要思想灵活。
卢照邻又问养生方法的要领。孙思邈回答说:“天有盈余和不足,人有疾病艰难,(如果)不能自己谨慎(地养生),就不能够治愈疾病。所以,养生一定首先要懂得谨慎小心地对待自己啊!‘谨慎’以敬畏之心作为根本。对自己具有忧患之心的人,不会被人束缚;对自己有敬畏之心的人,不会为他人所限制。对小的事情能够谨慎的人,不会被大事吓住;对身边的事情有警戒的人,不会为远处的事情所侮弄。通晓了这些情况能就完全辨别养生的方法了。”
当初,魏征等人编辑齐、梁、陈和隋等五个王朝的历史,多次向孙思邈询问遗漏的史事,孙思邈传述的非常详细。唐高宗永淳初年,孙思邈逝世,享年一百多岁,遗嘱埋葬时要简单,不要随葬器物,祭祀时不用牛羊等牲畜。
孙处约曾经带领几个儿子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说:“(你的几个儿子),孙俊最先发达,孙侑晚年时显贵,孙佺在执掌兵权方面有灾祸。”(这些预言),以后都得到验证。太子詹事卢齐卿年轻的时候,孙思邈曾对他说:“你五十岁以后要担任地方长官,我的孙子将成为你的下属官员,请你自我保重。”当时,思邈的孙儿溥还没有出生,等到后来孙溥做萧县县丞时,卢齐卿正好担任徐州刺史。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