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荀子集解·序》原文及翻译
王先谦
原文:
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①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曩③之徒,诋諆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倞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
(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有删改)
【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亦作“泯芬”,纷乱的样子。③刻粟,亦作“刻核”,苛刻。
译文:
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推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主张性恶说的缘故。我认为性恶说并非荀子的本意。他说:笔直的木材不需要经过矫木工具(的矫正)就是直的,是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靠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然后变直,是因为它本性就不是直的。现在的人品性恶劣,一定要等待圣明的君主治理,经过礼义的教化,这样以后才使人们都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我因而认为荀子生逢社会动乱的时代,百姓全都(生活在)纷乱不安之中(难有礼义),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荀子谈论治学治世之道,都把礼义之道作为旨归,反复推究审察,致力于指明其中的宗旨意义,探寻儒学一直坚持的精要之处,洞悉古今成败的原因。而苛刻指责的那些人,毁谤污蔑层出不穷,舍弃了真义是不能和荀子走在这(治学治世)之道上了。我又感慨(悲叹)荀子的学说不被当时之人重视,继而名声被后世之人毁坏。考虑到荀子的书只有杨倞的注解,许多地方还不完善详尽,于是写成《荀子集解》一书,一些鄙薄所见有时也附录记载其中。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