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宽《盐铁论·伐功》原文及翻译
桓宽
原文:
(桑弘)大夫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赵武灵王逾句注,过代谷,略灭林胡、 楼烦。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匈奴 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及其后,蒙公死而诸侯叛秦,中国扰乱,匈奴纷纷,乃敢复为边寇。夫以小国燕、赵,尚犹却寇虏以广地,今以汉国之大,士民之力,非特齐桓之众,燕、赵之师也;然匈奴久未服者,群臣不并力,上下未谐故也。”
文学曰:“古之用师,非贪壤土之利,救民之患也。民思之,若旱之望雨,箪食壶浆以逆 王师。故忧人之患者,民一心而归之,汤、武是也。不爱民之死,力尽而溃叛者,秦王是也。 孟子曰:‘君不乡道,不由仁义,而为之强战,虽克必亡。’此中国所以扰乱,非蒙恬死而诸侯叛秦。昔周室之盛也,越裳氏来献,百蛮致贡。其后周衰,诸侯力征,蛮、貂分散,各有聚党,莫能相一,是以燕、赵能得意焉。其后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一意同力故难制也。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以汉之强,攻于匈奴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越之禽吴,岂足道哉!’上以为然。用君之义,听君之计,虽越王之任种、蠡不过。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之效,匈奴不为加俛,而百姓黎民以敝矣。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善为计者,固若此乎?”
(选自桓宽《盐铁论•伐功》)
注:大夫,指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文学是对参加讨论的儒生的合称。
译文: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齐桓公越过燕国,讨伐山戎,攻破孤竹,翦灭令支。 赵武灵王越过句注山,跨过代谷,攻灭林胡、楼烦。 燕国赶跑东胡,开辟了千里疆域,又跨过辽东攻打朝鲜。 蒙恬为了保卫秦朝追击匈奴,像凶猛的鸟追逐群雀一样。 匈奴畏惧秦朝的势力,十几年不敢南下侵犯。 等到后来蒙恬死了,诸侯背叛秦朝,中原大乱,匈奴纷纷南下,又成为侵扰中原的敌人。 过去像燕、赵这样的小国,还能够击退来犯之敌而扩大土地,如今汉朝这样大,军队、百姓的力量这么强,这绝不是齐桓公和燕、赵的军队所能比拟的;然而匈奴却很久没有被降服,这是由于群臣不通力合作,上下没有配合好的缘故啊!”
文学儒生说:“古代用兵,不是为了贪图土地,而是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 百姓盼望得到解救,就像久旱的禾苗盼望下雨一样,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汤水去欢迎君主的军队。 所以,为百姓苦难忧虑的人,百姓便全心全意地归附他,成汤、周武王就是这样的君主。 不顾百姓死活, 以致百姓力量用尽就会想要反叛,秦始皇就是这样的皇帝。 孟子说:‘君主不向往圣贤之道, 不行仁义,而硬要进行战争,即使战胜了最终也要灭亡。’这就是秦末天下动乱不安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蒙恬死了,诸侯就背叛了秦朝。 从前,周朝兴盛时,越裳氏来献礼,南方各民族都来进贡。 后来,周朝衰弱,诸侯互相交战,那时,南北各民族都比较分散,各自组成部落,不能互相统一起来,因此燕、赵能够取得胜利。 后来,匈奴逐渐强大,蚕食各诸侯国,所以赶走月氏,用武力迫使小国迁移,把各游牧民族合并在一起,同心合力,所以就难以制服了。 从前,你为汉武帝制定讨伐匈奴的政策:‘派兵屯驻西域,夺取有利地势,以静候形势的变化。 以汉朝的强大,攻击匈奴的军队,就好像用强弩射溃烂的脓疮、越国打败吴国一样,哪里值得一谈呢?’武帝认为正确。 用你的建议,听你的计策,就是越王任用文种、范蠡也不过如此。 可你从搜粟都尉升为御史大夫,持政十几年,没有见到你有文种、范蠡那样的功劳,只看见你的政策引起国家衰败的后果,匈奴并没有被降服,而百姓却被搞得更贫困了。 由此可见,你的计策不仅没有削弱匈奴,反而使中原衰败。 善于出谋划策的人,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