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张耒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译文: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年时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作《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在陈州游学,学官苏辙很喜欢他。因而能够结识苏轼并跟从苏轼游学,苏轼也非常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张耒二十岁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凭借馆阁的身份推荐他,多次升迁后任起居舍人。起初,张耒在颍州时,听闻苏轼的死讯,为他举哀穿丧服,谏官以此上告,于是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在黄州。五年,得以自由行动,住在陈州。张耒仪表俊伟,有出众的才能,笔力刚健,尤其擅长诗词。当时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只有张耒还活着,因此,向他求学的士人很多,分日准备酒菜来请他吃喝。张耒教人写文章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作文章的要点(端由),要紧的是明了事理。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水从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流下来,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荡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舒缓为涟漪,鼓动为波涛,激荡为风飙,发怒为雷霆,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是水的神奇变化。江、河、淮、海的水,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求奇而奇就达到了。激荡沟渠来谋求水之奇突,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张耒晚年作诗更是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乐府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