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中说·事君篇》原文及翻译

中说
原文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
    贺若弼请射于子,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则止;今之事君也以佞,无所不至。”
    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固穷?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节选自《中说·事君篇》,有删改)



译文
    房玄龄问侍奉君王之道,文中子说:“无私心。”问用人之道,文中子说:“不偏心。”房玄龄说:“请问教化百姓之道呢?”文中子说:“端正他们的思想。”问礼乐,文中子说:“王道兴盛,那么礼乐也随之大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文中子说:“古代的行政者,崇尚以德化为本而以刑罚为末,因此百姓心怀喜
    悦而仁爱宽厚;当今的行政者,专任刑罚而抛弃德化,因此百姓心怀怨恨而奸诈狡猾。”
    文中子见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说:“尧、舜治国三年考核政绩,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换官员,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三代兴旺,是因为诸侯可以世承其国;两汉隆盛,是因为牧守可以世袭其爵。不像现在这样更换频繁。没有稳定的君主而要求臣子尽忠,没有稳定的人民而要求教化有效,即使说能做到,实则也是无法做到。”
    贺若弼请求为文中子展示射艺,每发必中。文中子说:“射艺超群啊!古时君子以道为目标,以德为根据,以仁为标准,而后方可游习于艺。”贺若弼心中不悦,于是离去。文中子对门生说:“这个人骄傲自大而又刚愎自用,难以在当今之世立足。”
    文中子说:“古人以道侍奉君主,不可行就停止;今人以谄佞侍奉君主,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薛收问《续诗》。文中子说:“有四部分,有五种志意。四部分是什么?第一是化,天子用来教化天下。第二是政,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第三是颂,用来把成就的功业禀告神明。第四是叹,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共此四种,或赞美,或勉励,或批判,或厌恶,或自诫,这就是五种志意。”
    陈叔达担任绛郡太守,下达捕贼命令,说:“不要急着抓捕,那些改过自新的人就宽恕他们,看他们以后的表现。”文中子听到后说:“可以和陈郡太守谈论为政之道了。君主无道,民心离散已久。若不是君子,怎能安守穷困?用仁德教导百姓,用诚信来标榜百姓,而后再看他们的表现,不是很好吗?”


相关练习:
《中说·事君篇》《谏太宗十思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中说·事君篇》原文及翻译
《北史·许智藏传》原文及翻译
《方寸已乱》原文及翻译
《杜牧自撰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家教》原文及翻译
《明史·吴山传》原文及翻译
《长短经》原文及翻译
《老学庵笔记》之《尚苏文》原文及翻译
《东坡议字说》原文及翻译
《明史·刘奋庸传》原文及翻译
《王徽之责桓冲》原文及翻译
《谢万轻慢岳父》原文及翻译
《鲁人刘仁》原文及翻译
《僧某献茶》原文及翻译
《中山窃糟》原文及翻译
《翟璜应对文侯》原文及翻译
《正午壮丹》原文及翻译
《钻木取火》原文及翻译
《神农尝百草》原文及翻译
《齐威王来朝》原文及翻译
《明史·汪文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骆问礼传》原文及翻译
《侬智高围广州》原文及翻译
陆游《三游东坡》原文及翻译
《中说·文中子世家》原文及翻译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