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
原文: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 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
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 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 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今年五月,连绵的大雨毁坏了麦子,(接着)黄河泛滥淹没了京城东部附近的洼田。不久,天又大旱,直到八月(没有下雨),高地里的豆类、粟类等作物干死。三 司(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提议:“以前黄河在博州泛滥时,老百姓曾经假冒黄河灾害提出减免赋税的要求,结果得以减免赋税的百姓数以万计。今年秋天交赋税,恐 怕百姓又要借水旱为由妄图减免赋税,从而使军粮减少,因此朝廷应郑重下令让有关官员谨慎处理。”朝廷于是发布了严格征收赋税的命令,要求州县官吏执行。官 吏们无论远近,都迎合朝廷旨意讨厌百姓说水旱灾情,全部按照农田数目,依照规定缴纳赋税,甚至用鞭打方式禁绝报告灾情。
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上告到县里,没有答理;于是就上告到开封,还是没有理会;(百姓们)于是聚在一起在宣德门外站立,上告宰相。于是(宰相)派遣官吏到附近 诸县四处调查,调查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最后巡查回来的,说百姓确实受灾了,而各级官员只是惧怕朝廷 命令,为苟且保全自己罢了(才不愿说出实情)。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很同情,全部免去京城附近百姓的赋税。
我曾经私下感慨道:百姓生来有幸成为京城附近的居民,出现紧急情况,靠近(京城)容易知晓。大雨从天而降,河水淹没农田以及烈日高挂天空,这三种自然现 象,很容易看见。前两三年,旱灾蝗灾接连发生,朝廷年年根据灾情轻重,免去相应赋税,等到军粮短缺时就向丰收地区多收购粮食或者用官爵换粮食来补充。这样 看来,皇帝爱护百姓,仁者的心容易产生恻隐之情。(即使)处于很容易了解情况的京城附近,陈述容易看清的事情,向容易产生恻隐之心的仁人禀告,然而官员一 旦从中阻隔,情况就差点儿不能上达(到朝廷)。
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假使皇帝有恻隐之心不能施恩于百姓,百姓有计划上告的苦楚不能传达到皇上,就是中间官吏阻隔造成的,(对此)能禁得住感叹之情吗?
扶风作为一个县,隔在潼关的西面,距离京城在千里之外,百姓的灾难尚且不能被察觉的情况一定会很多,能决定生死是非曲直的人,就是县令、你以及县尉三人。 百姓的意愿能够不被阻塞,能让上级州官知晓,州官(信息)不被拥堵能让上级知晓,州县不阻塞,百姓意愿传达到上面,就靠县令、你、县尉来做到了。
王君圣纪到扶风县做主簿。王圣纪喜欢学习,文辞较好,到扶风做官,是从政的开始,所以把我一直所感叹的事情告诉你。
景祜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做赠序。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