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
原文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译文
    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伊尹是有宰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成就了帝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
    他们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吗?孟子说: “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既然这样那么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 
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有的是在西北地区担任过边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责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不可能的事。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况在上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那黎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虑呢?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 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 
    皇上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 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 



相关练习: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原文及翻译
《贞观十一年,大雨,穀水溢》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择官》原文及翻译(二)
《贞观政要·悔过》原文及翻译
《魏征为太子洗马》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忠义·冯立》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仁义》原文及翻译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杜谗》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原文及翻译
《治国如栽树》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李勣传》原文及翻译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原文及翻译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任贤·马周传》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原文及翻译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征伐》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直谏》原文及翻译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原文及翻译(二)
《贞观政要·房玄龄传》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公平》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田猎》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灾祥》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公平》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求谏》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慎所好》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务农》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务农》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封建第八》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安边》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择官》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求谏》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原文及翻译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太宗初践祚》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原文及翻译
《太宗答魏征》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君道》原文及翻译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
《论慎终》原文及翻译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