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
原文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诗赋、明经诸科悉罢,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诏议之。
    时议者多欲变旧法,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独以为不必变,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乎!且庆历间尝立学矣,天下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唯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而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今议者所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举策论而罢诗赋。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上之所向而下自趋焉。若俗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至于人才,施之有政,能否自彰。”
    议奏,帝曰:“吾固疑此,今得轼议,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帝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轼退,言于同列,安石滋不悦。帝欲用轼修中书条例,安石曰:“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乃命轼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


译文
    王安石认为古代选拔人才都是基于学问,因此提议兴建学校来恢复古代制度。他建议停止诗赋、明经等科目的考试,专门考察进士们的经义、论策能力。皇帝下诏让臣子进行讨论。
    时下许多人都想改变旧有的制度,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认为没有必要改变。他上奏章说:“得到人才的关键在于了解人心,了解人心的方法在于实事求是。如果君主有了了解人心的智慧,朝廷有了实事求是的政策,那么即使胥吏、皂隶这些底层吏员中也不会缺乏人才,更不用说在学校选拔人才了!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认为也不足够。时代有可行的有不可行的,事物有兴盛衰败之分,即使让三代圣人重生于今,他们选拔人才也必定有他们适合的方法,何必非要通过学校呢!再者,庆历年间曾经设立过学校,全国都认为太平可期,但直到现在,只剩下了空名而已。如今陛下若想要寻找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要求他们经过九年的学习成为人才,就必须改变现行的礼仪,改变现行的风俗,还要动员民力来修建学校,动用民财来培养游士,在百里之内设立官职、聘请教师,同时时常淘汰不胜任教育的人,让他们远离教育岗位,这样的话,难道不是白白地给天下带来混乱和痛苦吗!至于选拔人才的方法,已经实行了一百余年,但治乱盛衰,并非完全由此决定。如今议论者想要改变的,只是一些细微之处:有人说应该让地方以品德选拔人才,忽略文章;有人说应该专门选拔策论,不再考虑诗赋。说这些方面的人,是只知道其中一方面的道理,不知道内含的其他道理。想要提高道德行为,君主要修养自身以推究事理,分辨善恶来成为世人的表率,居于上位的人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居于下位的人所追求的。如果一般设科立名来选拔人才,这就让天下相互紧跟来造假。朝廷以孝选取人才,那么,勇敢的人就会割掉大腿上的肉来给父母煎药,胆小的人就在父母的坟地修造房屋守墓;朝廷以廉洁选拔人才,那就驾着破车乘着劣马,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饮食;凡是可以符合朝廷意旨的,没有做不到的。从文章来说,策论是有用的,诗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从处理政事来说,那么诗赋、策论都没有用处。然而自祖宗以来,没有废弃诗赋,并且把诗赋作为科举取士的方法,是有它的道理的。从唐朝到现在,用诗赋成为名臣的,数也数不清,诗赋又有什么对不起天下而一定要废除呢!至于人才,让他去处理政事,有没有能力,自己就能彰显出来。”
    苏轼的奏章上奏给了皇帝,皇帝说:“我本来就对这件事心存疑虑,现在看到苏轼的奏章,我想明白了。”皇帝即日召见苏轼,问:“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儿呢?即使是我的过失,你指出来就可以。”苏轼应对说:“陛下寻求朝廷安定治理太急迫,听信臣下的言论太广泛,选拔人才太快了。”皇帝很惊讶地说:“你的三句话,朕一定深思熟虑。”苏轼退朝,跟同僚们讲起此事,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打算启用苏轼来修订中枢条例,王安石说:“苏轼和我学习的内容和论述不同,用其他事务考验苏轼就可以了。”于是朝廷让苏轼担任开封府推官,试图通过繁忙的事务来困住他。苏轼处理政事精细敏捷,声誉更加远播。


相关练习: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原文及翻译
宋朱弁《曲洧田闻》原文及翻译
《论衡·感虚》原文及翻译
《列女传·贞顺传》原文及翻译
《烟屿楼读书志》原文及翻译
《陔馀丛考·纠缪》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纠谬序》原文及翻译
祖鸿勋《与阳休之书》原文及翻译
张岱《冷泉亭》原文及翻译
《孟子将朝王》原文及翻译
《盲苦》原文及翻译
《狐狸腹张》原文及翻译
天工开物《麦工》原文及翻译
诗经《巧言》原文及翻译
诗经《小弁》原文及翻译
诗经《小宛》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齐宣王曰》原文及翻译
戴名世《答张伍两生书》原文及翻译
魏禧《重建平山堂记》原文及翻译
《日省录》原文及翻译
杜牧《宋州宁陵县记》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政体》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游松江》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六》原文及翻译
《苏公堤》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原文及翻译
《章惇专权擅命,监察御史常安民力折其奸》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原文及翻译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原文及翻译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原文及翻译
《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原文及翻译
《辛丑,薛向奏蕃部嵬名山有归附意》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原文及翻译
《太宗淳化元年二月,登州饥,诏赈之》原文及翻译
《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初,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狄青既戮陈曙》原文及翻译
《续资治通鉴·太宗淳化五年八月》原文及翻译
《文天祥屯潮阳》原文及翻译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