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日记》原文及翻译(二)
徐霞客
原文: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注],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也。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注】甃:音读zhòu,意为砖砌的井壁。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
译文:
初二这天,(我们)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往北走。(再)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十分陡峭迫近,像两扇逼近的石门,溪水流到这里就被它所约束。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的)田畴平坦宽广。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从小路攀登虎岭,道路非常险峻。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再接着走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仿佛可以拾取。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过二里后,在高桥歇宿。
初三这天,随着樵夫一同走,走了很久,翻越过两座山岭。下山后再重新爬上另一山,又翻越过一座山岭。两座山岭都很险峻,叫双岭。总共走了十五里,经过江村。走二十里路后,到达汤口,是香溪、温泉各条溪水所流出的地方。踅转方向而进入山里,沿着溪水逐渐上山。雪埋没了脚趾。走五里路,抵达祥符寺。温泉就在隔溪,于是(大家)都解衣脱鞋到温水池里洗澡。温泉池前临溪水,后倚岩壁,三面都用石头镶砌,上面环架的石条就像桥一样。温泉深达三尺,当时凝聚的冬寒还没解散,温暖的水汽向上蒸腾,水泡从池底汩汩冒出,气味原本很清香。黄贞父说黄山的温泉不如盘山好,因为汤口、焦村是交通孔道,来洗浴的人太多太杂。洗浴完,返回祥符寺。挥印和尚引导我们登山去莲花庵,顺着山涧、踏着积雪上山。涧水三次转弯,下流注入深潭中,叫“白龙潭”。再往上,山涧水在石间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丹井旁有石头突起,叫“药臼”、“药眺”。(随着溪水)宛转前行,四周有耸立的群峰环绕,树林与山石相互掩映。在这样的景致里走了一里路,找到一座寺庵,印我和尚因他事外出,(我们)不能进入庵堂歇憩。只见庵堂中的香炉及钟、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树根雕凿而成。于是返回祥符寺住宿。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