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
原文:
母后临朝,据人君之地而私其亲。有志之士,将欲正之,常患不克。汉吕后欲王诸吕王陵以高帝旧约争之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背之不可言虽直,不见省。陵幸而不死,亦废不用。唐武后废庐陵王,立豫王[注]。豫王虽在位,未尝省天下事。徐敬业为之起兵于外,裴炎争之于内,皆不旋踵为戮,何者?位尊权重,臣下无所奈何,势必至此也。惠帝之亡也,陈平听张辟疆计,封王诸吕,吕后安之。故平与周勃得执将相之柄,以伺其间,周勃得入北军左袒一呼,而吕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称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杀天下豪俊,志得气满,以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虽为宰相而未尝一言,及后欲以三思为太子,仁杰乃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顷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庐陵王不询浃得五万人。今欲立嗣,非庐陵不可。”后怒罢议。久之,复召问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锋刃,百战以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为后,且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血食于太庙。三思立庙,无祔姑之礼。”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于房州而立之。
盖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惟吕后无子,亲止于侄,故没身而后变。武后有子,母子之爱,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复。由此观之,陈、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缓得之也。然庐陵既立,而张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犹置之不问,复授之张柬之,俟其恶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二公得之矣。
——选自《四库全书·历代名贤确论》
[注]庐陵王即唐中宗李显,豫王即唐春宗李旦,二人皆为武则天所生。
译文:
武则天临朝听政,占据君主的位置却偏爱自己的亲戚。有志之士,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又常常担心不能成功。汉朝的吕后想要封吕家的子弟为王,王陵拿汉高祖原来的约定争辩说:不是刘姓却封他为王,天下会共同攻打他,违背这个约定不可取。反对分封吕家子弟的话虽然正直,但没有被理解采纳。王陵幸好没有因此而死,但也被罢黜不再任用。唐武后想要废掉庐陵王,立豫王。豫王虽然在位上,还不曾了解天下的事情。徐敬业因为这件事在外兴兵造反,裴炎在朝堂上争辩,(他们)都在转身之间(很快)被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武后)位高权重,臣子没有什么办法,情势必然会到达这一步。汉惠帝死后,陈平听从张辟疆的计谋,分封吕家子弟为王,吕后这才安心。所以陈平和周勃得以掌握了将相的大权,从中伺机谋取机会,(后来)周勃得以进入北军,袒露左臂振臂一呼,吕家就败亡了。豫王立为太子之后,武后改朝换代称帝,追封先祖,封武家子弟为王,残害天下豪杰,志得意满,认为武家有了泰山般的安稳。狄仁杰虽然是宰相但是不曾说一句话,到了后来武后想要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说:我观察天下的人尚未厌倦唐朝的恩德。前不久匈奴侵犯边境,陛下让武三思招募士卒,过了一个月招募了不到一千人,等到派出庐陵王,不到十天就集合了五万人。现在想要确立继承人,非庐陵王不可。”武后发怒停止了商议。过了很久,武后又召见狄仁杰问:“朕多次梦见下双陆棋不胜,为什么呢?”狄仁杰回答说:“双陆棋不胜,是没有棋子。大概是上天以此来警示陛下吧。太宗皇帝亲自冒着敌军刀刃,经历数百次战役才有了天下,并传给了子孙。”先帝卧病在床,诏令陛下监管国事,陛下乘机取得帝位十多年了。又想把武三思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况且母子和姑侄到底哪一个更亲近呢?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那么今后千秋万岁可以是。武三思建立里宗庙,从来没有把姑母置于宗庙的礼节。”武后醒悟,当天就派徐彦伯去迎接庐陵王,并在房州将其立为太子。
王陵、裴炎直接迎击祸乱的危险,想要用一句话来改变现实,所以不是被废就是被杀。陈平、狄仁杰等到她们已经衰老再慢慢地改变现状,所以自己与国家都得以保全。唯独吕后没有儿子,亲属仅仅止于侄子,所以自己去世后发生政变。武后有儿子,母子之间的爱,是世人共同的情感,所以老了之后能够保全自己家族。由此看来,陈平、狄仁杰成功的原因,都是因为慢慢实现自己的目的。然而庐陵王立为太子后,张易之、张昌宗没有被罢去。狄仁杰仍然置之不问,又把这事交给了张柬之,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再拿下他们。老子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二公深谙这个道理啊。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