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左观澜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原文:
左观澜,字绣川,江西永新人。由举人大挑知县,发陕西,权五郎通判。五郎扼要川、陕,无城。观澜莅任,既募乡勇训练,即牒大府,捐廉雇役,筑土城,躬自督之。半月工竣,三日而贼至,悉精锐启城追剿,斩获甚众。数日,贼突出别道,薄城,众寡不敌,请援又不至,观澜乃召子承荫等励之,皆泣对曰:“愿从死。”即分兵乘城,夜多燃炬束,老弱大呼噪。贼不知虚实,引去。将军德楞泰、明亮至,询状惊叹,遣守备率兵驻城中,听观澜节制,城守益坚,民乐为用。
以劳补安定县,西安府启巡抚留之,巡抚悟,立止毋去任,而贼果悉众至。见观澜立成堙,咸错愕。观澜谕贼降,次日二百馀人至,观澜纳之;守备欲歼以要功,观澜不听。乃庭集降者曰:“汝等欲终从贼,即听去。”降者稽首谢不敢。以后至六人,不可信,令降者自别之,果于里衣得贼党所以为识者,即斩之,投六首城外,贼骇遁去。
三年,贼复大至,观澜舁大炮城上为御,手发炮毙贼无算,观澜亦以炮裂伤炮,负痛,4佩刀付承荫,舁归署,亟遣人间道请代,乃卒。后二百援兵至承荫泣叩军门愿复仇总督那度成哀而壮之俾随官军剿贼。四年十月,蹑贼沙沟口,力战阵亡,犹手父佩刀不可拔。父子俱殁王事,赐恤尤厚。观澜事继母以孝称。兄观海,官上思州知州。时有兄弟争财者,适得思州书,念弟甚,引苏轼“世世为兄弟”句,观澜读而泣下,付讼者兄弟令阅。讼者感愧,泣谢去。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译文:
左观澜,字绣川,是江西永新人。从举人当中挑选出来担任知县,前往陕西,担任五郎通判。五郎钳制着四川、陕西两地,却没有城墙。左观澜上任后,开始到村里民间招募勇敢的人进行训练,接着发文请求上级支援,并捐出廉薄俸禄雇用劳役,筑起城墙,他亲自前往督办这些事情。半个月后城墙已竣工,三天后贼人前来,左观澜启用精锐部队打开城门追剿贼人,杀掉了很多贼人。几天后,贼人越过另一条道路,又向城池逼来,贼人多自己人少,不能抵御,请求增援,援兵又没到,于是左观澜召集儿子左承荫等人并勉励他们,他们都流着泪跟他说“:希望跟随您誓死保卫城池。”他们立即登上城墙,晚上很多人燃起火炬火把,老弱病残都大声呼叫。贼人不知虚实,带兵退去。将军德楞泰、明亮赶来,询问起情况,都惊叹不已,于是派遣守备带兵驻守城中,听从左观澜的安排、调遣,城池的守卫越来越坚固,老百姓都愿意听从左观澜调用。
左观澜凭借功绩被委任为安定县县令,西安府禀告巡抚要留下他,巡抚醒悟,立刻阻止他不要去上任,然而贼人果真全部都到了。看到左观澜站在城墙上,所有人都很惊愕。左观澜告知贼人投降的好处,第二天,二百多人来投降,左观澜全部接纳了他们。守备想要杀掉投降的人来邀功,左观澜没有听从。于是在厅堂召集投降的人说:“你们想要坚持跟从贼人的,任凭你们离开。”投降的人叩头谢罪声称不敢。自此以后,又来了六个人,左观澜认为这六人不可信任,于是命定投降者自我区分,果然在中衣里面发现了贼众用来做标识的东西,立刻斩杀了他们,把他们六人的头颅扔到城外,贼人吓得逃跑了。
乾隆三年,贼人再次大举来犯,左观澜把大炮抬至城墙上进行抵御,亲手发炮击毙贼人无数,左观澜也因为大炮炸裂被伤到,他忍受着疼痛,解下佩刀交付给他的儿子左承荫,他被抬回官署,紧急派遣人秘密地请人来代替他,才死去。二百天后,援军到来,左承荫哭泣着叩拜总督,发誓要复仇。总督那彦成为他感到哀伤,认为他很豪壮。使他随同官军一起剿贼。乾隆四年十月,左承荫跟踪敌人到沙沟口,奋力征战直至阵亡,手里还紧握父亲的佩刀,拔不出来。父子俩都因为国事牺牲,赏赐体恤尤为深厚。左观澜侍奉继母,以孝顺著称。他的兄长左观海,官至思州知州。当时有兄弟因为争夺财产上诉,左观澜恰逢收到兄长的书信,兄长提到非常想念弟弟,信中引用苏轼“世世为兄弟”的诗句,左观澜读后流下眼泪,交给诉讼的兄弟,命令他们阅读。诉讼的人看后感到惭愧,哭泣着认错离开。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