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序》原文及翻译
曾巩
原文: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宋代制举的一种科目),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者皆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不至,特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宋代最重要的制科之一,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策入等(进入等级,即被录取)。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三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译文:
明允姓苏,名字叫洵,是眉州眉山人。当初考进士,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考取。回家后,烧掉他所写的文章,关起门来读书,过了五六年,积累的知识已经丰富了,才开始又写作文章。他的文章少的有百来字,多的有上千字。文章分析事理,引用事物作比喻,意义丰厚的能尽量写得简略,含义深远的能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大道理能体现在小事物上,含蓄的能使之变得明白显著,浩繁的道理能讲得有条不紊,通俗的能不至于浮华。他的文章写得雄壮俊伟,好像决堤而下的长江黄河之水;他写的文章放出的灿烂光芒,就像指引我们沿着星辰登天一样。他所写文章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用我所说的话去推测我没有评价的他其余的文章,其水平可想而知。苏明允常常在他得志和不得志、有所得和有所失、忧叹哀乐之时,思想中想到就把它写下来,他的文章往往就从这里产生。他对于古往今来治乱兴废、应该赞扬或批评的事件,他也常常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在待人接物、应对变化万端的各种事件时,即使是那些经过自己内心思考却表现在外面的措施,也往往表现在他的文章中。
嘉佑初年,他开始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又一次离开蜀地,到京师游学。现在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得到苏洵的文章认为很优秀,把文章献给皇上。不久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又看到苏洵两个儿子的文章,把它们评为高等。从此,父子三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并且读过文章的人都感到很惊奇,有的人感叹比不上,有的人羡慕并且向他们学习。从京城到边疆,学士大夫人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家收藏有他们的文章。不久,苏明允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他没有去。官府又特别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苏轼、苏辙又在贤良方正科中进入等级。因此,父子三人更加被当时的人们看重,他们的名声也更加在全国出名。
治平三年春,苏明允将自己所著的礼书献给皇上,皇上没有答复。这年四月戊申因为生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从天子大臣到民间百姓,都听说并且为他感到伤心。
苏明允所写的文集有二十卷在世上刊印发行,他所收集的一百卷《太常因革礼》、更改校订的三卷《谥法》被官府收藏,他还写了《易传》没成书。读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思考的问题。苏明允为人聪明,思辨和智慧超过一半人,气度和平,脸色温和,并且善于谋划策略,务必全部出于自己的见解,不肯走别人走过的路。很喜欢谈论军事,是个激愤地有志于成功立名的人。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