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立节》(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原文及翻译
说苑
原文: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节选自《说苑•立节》)
译文:
有勇气而且在行动上果断的读书人,不以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以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难道不可哀痛吗?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旧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王子比干牺牲自己来成就他的忠贞,尾生牺牲自己来成就他的诚信,伯夷、叔齐牺牲自己来成就他们的清廉。由此看来,卑贱贫穷,并非读书人的耻辱;读书人感到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直的人,自己却不在其中;推举诚信的人,自己却不在其中;推举清廉的人,自己却不在其中。然而这并不是爱好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赉而喜欢贫贱。经由正道,遵循事理,尊贵的地位轮到自己,读书人也不会推辞。《诗经》上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随便翻转。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任意收卷。”说的就是不要丧失自己的节操。能够不丧失自己的节操这样以后才能和他共度危难。这就是读书人能够超越众人的原因啊。
楚国有个名叫申呜的读书人,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孝行闻名于楚国。楚王想要授给他国相的职位,申鸣推辞不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要任你为相,你为何不接受呢?”申呜回答说“为何不做父亲的孝子,却去做君王的忠臣呢?”他的父亲说:“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乐意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我希望你能去做国相。”申鸣说:“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前去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制止他,说:”抛弃父亲去死,难道可以吗?”申呜说:“我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归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臼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勇士,现在领兵围困我,我该怎么对付他“?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孝子,用兵器前去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此事必定前来,便可趁机与他交涉。“白公胜说:“好。”就前往劫取申鸣的父亲,用兵器挟持他的父亲,告诉申呜说:“你帮助我,我同你平分楚国。你不帮助我,你的父亲就会被杀死。”申呜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今天我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这样的道理就是,吃国君的食物的人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的人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的能力。如今我已不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只能是国君的忠臣,我岂能保全自身!”于是拿起鼓糙击鼓进兵,终于杀死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死去。楚王赏给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国君的饭,逃避国君的灾难,不是忠臣。使国君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而活着,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于是自杀而死。
所以说读书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