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诸葛亮闻曹休败》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
原文:
汉诸葛亮闻曹休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欲出兵击魏,群臣多以为疑。尧上言于汉主曰:“先帝深虑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以先帝之明曩臣之才因知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全于蜀都,故胃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以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袭劳,此进超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险于乌果,危于祁连,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邑翁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复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搡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邓铜等七十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虚困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支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昔先帝败军于楚,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投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驱跌,曾丕称帝。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三》)
译文:
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向东出发,关中空虚兵少势弱,打算出兵攻击魏国,群臣天多对能否取胜存有疑虑。诸葛亮向汉后主进言说:“先帝深深忧虑的是汉和魏贼不能并立,帝王的墓业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把讨伐敌人的任务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了解我讨伐敌人的能力不足而敌人强大;但是不讨伐敌人,帝王的基业也会衰亡,只是坐等衰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敌人!所以托付给我这一重任而不加怀疑。我五月渡过沪水,深入偏远荒蛮的地区,不是不爱惜自己,只是考虑到帝王的基业不可以在蜀都偏安保全,所以冒着危险和灾难来继承先帝的遗志,可是议论的人认为这不是好办法。如今敌人刚刚在西面疲惫不堪,又竭力在东方作战,按照兵法要趁着敌人疲劳进攻,此时正是进攻的时机。我恭谨地把相关事项陈述如下:高帝刘邦明如日月,谋臣智谋深远,但也历经危难,受过重创,危难过后,才转而为安。如今陛下比不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打算用持久之计取胜,坐收平定天下之利,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谈论安危商讨计策,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征伐,使得孙策安然地强大起来,以致于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谋远超别人,但也曾在南阳被困,在乌巢遇险,在祁连临危,差一点死在潼关,这样之后才获得了一时的平定;何况我才疏力弱,而想不经过危难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不能攻下,四次跨越巢湖不能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谋害他,委任夏侯渊而夏侯渊败亡;先帝每每称赞曹操是英才,还有这些失误,何况我是庸才,怎能必胜!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了汉中,只经过一年时间,却丧亡了赵云、邓铜等七十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之内,从四面八方集合起来的精英,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要损失三分之二,还能用什么去打败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如今民众贫困兵士疲乏,可是国家大事不可停息,原地驻守和出兵进取,辛劳耗费正好相等,却不趁着关中空虚进攻敌人,打算凭借一州之地同敌人长期对峙,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以前先帝在楚地战败,曹操拍手高兴,认为天下已定。然而后来先帝东连孙吴,西取巴蜀,挥师北伐,杀了夏侯渊,这是曹操的失策而汉朝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吴国又违背盟约,关羽败亡,秭归受挫,曹丕称帝。我恭敬谨慎地为国家竭尽心力,直到死为止,至于成功还是失败,那不是我的见识所能预先看到的。”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