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②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③于边鄙,则已幸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
(节选自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有删减)
注:①匈奴:属于夷狄。②公:鲁隐公。③從事:骚扰。
译文:
蛮荒之地的人是不可以用中原的治理方法来治理的。他们就像没有被驯化的野兽,如果寻求这种大规模的治理,必定会引起这个地方的大乱。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东汉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何休说过:“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地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天下关于这方面的严格规定,和方法记载最详细的,没有能够超过《春秋》这部书的。
中原文明是一天也不可以违背的,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也不可以趋向的。如果不是纯粹的中原文明,完全可以不去评价对错,那么作为纯粹的中原文明就显现可知了。荒蛮之人(来到中原),怎么能和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一样呢?然而《春秋》书上记载“鲁隐公在潜地会见戎人”,隐公没有贬低戎人而认为可以会见,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很明显这是因为戎人不能按照会见的礼仪来拜见隐公,这也是后世学者为什么会深深怀疑而寻求答案的原因,所以说: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人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
因为荒蛮之人是不可以通过感化教诲而让他们内心顺服的,他们不悍然用兵,对我们的边塞进行骚扰,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何况还听说有这样的会见,而要积极行事的,难道不这样就不能表达他非常感动的情义吗?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按照中原文明的礼仪来要求拜见的礼仪),必将会深深地责备他们的礼数不周,而对方也必将会对这种责备而承受不了,由此触发他们的愤怒,这样引起的祸端就会很大了。所以圣人孔子对此非常的忧虑,所以当荒蛮之人来到的时候《春秋》书上的记载是“会见”,并且说,这样做就足以了,这就是采用不主动治理的方法去深化治理的原因了。由此可以看到,《春秋》这本书对荒蛮之人的憎恨,并不是对纯粹荒蛮之人的憎恨,而是对从中原之地流入荒蛮之地的这类人的憎恨。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