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原文及翻译
说苑
原文: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炎。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盂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墯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群言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
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译文:
周召公十九岁,志趣已正就加冠,加冠后就可以做方伯诸侯了。一个人在年幼无知的时候,不拜师接受基础教育,就难以立身全性。年幼的人知识浅薄,知识浅薄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就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愚蠢。”所以本性良好的人在小时候,一定要在学问上勤学苦练,用来修养他的心性。
现在的人果真能够磨炼才干,精神上达到高超地步,观察各种事物的反应,了解其中的要点,看到事物开始结尾的头绪,看到广大无边的境地,逍遥在广大的宇宙间,游荡在尘俗以外,不同流合污,超尘脱俗,这是圣人理想中的境界,但是近代以来的读书人不能做到。闲居静思,弹琴读书,回忆上古,友爱和尊敬大夫,每日研究学问,辨明义理,作为一种自我娱乐,疏远世俗的事务,分清利和害,计划得和失,用来观察祸和福,根据义理建立法制,作为准则,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推究事物的情理,死后有遗留下来的功业,活着的时候有美好的名誉,这都是称得上人才的人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有人不能做到这些,是由于偷懒、懈怠、太空闲的缘故,所以失去根本就没有成就。
学问是成名立身的根本。容貌一样,会打扮的就更漂亮;素质相同,有学问的就更聪明。所以打磨的工具不是金属的,但是可以把金属物磨得非常锋利;《诗》《书》德言,不是我自己,但是可以磨练我的意志。勤学好问的人,早起一点,晚睡一点,磨砺自己增加知识,用来分别事理,所以处世就能保全,立身就不会危险。一个读书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传到后代,不喜欢勤学好问,就是砍去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怎么能立身处世呢。
水积多了成为河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成为大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在上面生长;知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张狐皮能够拼成的;台庙的屋椽,不是一棵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所以说勤学好问是增进智慧的根本,用脑思考是促进智慧的方法。《中庸》上说:“好问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德,知耻接近于勇敢。”积累小善成为大善,大概只有孔子了!
读书人就是要做到恢复人情,修养心性,竭尽才能,亲近贤人,并向他请教,增长自己的学问晶性;交朋友要注意情投意合,这样彼此都有好处。《诗经》上说:“如同象牙经过切磋,如同美玉经过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