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俞樾《春在堂笔记》原文及翻译

俞樾
原文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译文
    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呔镗鞯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蜊,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 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边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它的室内一样。” 



相关文言文
俞樾《春在堂笔记》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闲居》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贵直论》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朱珪传》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及翻译
苏轼《净因院画记》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燕策一》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尚书令陈蕃上疏荐五处士》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原文及翻译
国语《吴王夫差既许越成》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原文及翻译
柳开《代王昭君谢汉帝疏》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中山策》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隋主》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北抗契丹》原文及翻译
蒲宗孟《濂溪先生墓碣铭》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汉纪八》原文及翻译
《陈子昂集》序原文及翻译
刘向《新序》原文及翻译
谭嗣同《民本君末论》原文及翻译
《子路问学》原文及翻译
《说苑·复恩》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原文及翻译
《谢尚评王修》原文及翻译
俞樾《暴方子传》原文及翻译
俞樾《九溪十八涧》原文及翻译
俞樾《戴高帽》原文及翻译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