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
原文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僧达传》)


译文
    王僧达,琅邪郡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小儿子。他哥哥王锡朴实无华。文帝听说僧达早熟,在德阳殿召见了他,问他的书法,读过的书和家庭等事。王僧达回答得从容闲雅,文帝非常喜欢,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僧达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很善写文章,年纪不到二十被选为始兴王刘浚后军参军,再升太子舍人。僧达和他哥哥王锡关系不好,对皇上说自己家庭非常贫困,要求当一郡太守。文帝想让他当秦郡太守,吏部郎庾炳之说:“王弘的儿子不宜当郡太守,王僧达也不能治理人民。”这事便作罢了。不久升任太子洗马,母亲去世离职了一段时间,他哥哥王锡从临海郡罢官回来,当地对旧太守的赠送以及俸禄共有一百多万钱。王僧达一天夜晚叫奴婢们用车子装走,一点也没有剩下。为母亲守孝三年结束,又当宣城太守,他喜欢游览和打猎,因为郡里没有什么事,僧达便任意驰骋,东游西逛,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接受百姓的诉讼多半在打猎的地方,有时与他不认识的老百姓相遇,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王僧达说:“很近,就在后面。”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春,魏军侵略宋国,首都面临危险,王僧达请求回京参加防卫,被朝廷允许,敌人退走,又任宣城太守。不久,再转任义兴太守。
    文帝三十年(453),刘邵杀了文帝,孝武帝回军讨伐,向各州各郡普遍下了檄文,又下兵符命各郡发兵。王僧达不知道应该站在哪一边,他手下的一个谋士说:“当今刘邵杀文帝,罪恶滔天,古来没有第二件的,为太守您作考虑,可以选择部分忠诚的部下,谨慎选择水上陆地的途径,亲自回到南边。”僧达于是从山间小路投身南方,在鹊头遇上孝武帝,孝武帝马上叫他当长史,加号征虏将军。
    孝武做皇帝,让他当尚书右仆射,不久又外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号征虏将军。王僧达凭着他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的才能,认为自己当世无双。孝武刚当皇帝,他便居高位,只过一二年,便想当宰相。等到只当护军将军,王僧达非常不高兴,于是他请调任徐州当刺史,写了一篇上奏,孝武帝又不同意,王僧达多次上奏,坚持自己的请求,孝武帝很不高兴。一年之内,五次贬官,僧达更加不得意。
    吴郡城西西台寺里面有很多很富的和尚,王僧达向他们索要财物没有满足需求,于是派主簿顾旷带手下门生、义徒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荆州和江州反叛时,孝武帝命王僧达在吴郡加置佐领兵, 原本下令置兵一千人,但王僧达却建立三十个小队,每队八十人。又在吴郡建立自己的豪华住宅,多次使用当地公家壮丁。因此事被免官。

相关练习:
《宋书·王僧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宗悫乘风破浪》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述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史嵩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江智渊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孝义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王景文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灵运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戴颙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薛安都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胡藩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张茂度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臧熹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道规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许均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徐湛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沈璞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竟陵王刘诞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向靖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沈亮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秀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顾觊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檀道济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蔡兴宗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王敬弘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宗越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王准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毛修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殷景仁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王韶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吕祖谦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袁淑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道产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延孙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晦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大夏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垣护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何承天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刘穆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宗悫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何执中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王诞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沈怀文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孔觊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庄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谢弘微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沈演之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臧质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王懿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张畅传》原文及翻译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