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
原文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方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

    二年春二月,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救。三年春三月,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有明远,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译文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的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时,城池残破被毁坏,百姓凋残耗尽。高季昌安抚召集流散的人,百姓都恢复了旧业。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说:“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高季昌十分器重他,让(他)担任谋士,称(他)为前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暗中有占据荆南的想法,于是便上奏朝廷请求修筑江陵的外城,把它增加扩大。乾化三年,高季昌修造了五百艘战船,作为进攻防守的器械。后梁朝廷逐渐无法制约(他)。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听说后唐灭了后梁,为避后唐庙讳,改名为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夏季四月,梁震向高季兴举荐前陵州判官贵平人孙光宪,(高季兴)让(孙光宪)担任书记一职。高季兴大造战船,准备进攻南楚。孙光宪劝谏道:“荆南遭受战乱以来,依赖您使士兵和百姓休养生息,(荆南)才开始有生机。如果又和楚国成为仇敌。其他国家趁我们空虚疲乏之际前来侵犯,这是非常值得担忧的。”高季兴于是作罢。

    天成二年春天,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死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任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兵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向吴国请求救援,吴国派水军来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三月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攻打荆南,高季兴凭借水军迎战。高季兴大败,请求讲和。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暂时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

    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情通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梁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自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把政事全部托付给孙光宪。臣司马光评论说:孙光宪看到细微的过失能够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能够改正,梁震成功之后能全身而退,自古以来握有国家大权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怎么还会有灭亡国家、败坏家门、毁灭自身的祸事出现呢?

相关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击朝鲜》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原文及翻译(三)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高祖灭楚》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宋明帝北伐》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原文及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翻译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原文及翻译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原文及翻译
《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原文及翻译(三)
《晋王病笃,立其子存勖为嗣》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陈敏之叛》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原文及翻译
《兴元元年,朱泚更国号曰汉自称汉元天皇》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西》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淮》原文及翻译
《冬十月,宋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武宗平泽潞》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原文及翻译
《圣历二年,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原文及翻译(二)
《通鉴纪事本末·杨坚簒周》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陇蜀》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武韦之祸》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原文及翻译
《二月,上御丹凤门楼,赦天下》原文及翻译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